(通讯员徐乐瑾崔迪)七月的江城,骄阳似火,热浪滚滚,但这丝毫未能阻挡一场科普盛事的精彩纷呈。由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中国科协指导、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和教育部核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发起、湖北省核学会主办、WilliamHill承办的“第十届全国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选拔赛暨湖北省第五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于7月5日在williamhill英国隆重举行。本次大赛现场吸引了来自省内WilliamHill、武汉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三峡大学、湖北科技学院等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热情参与,围绕核科技普及的创新应用展开激烈角逐。



开幕式上,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副秘书长张勇,湖北省核学会副理事长、能源学院副院长杨军、湖北省核学会秘书长朱付辉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核+X”创意大赛不仅是青年学子展示创新思维的平台,更是推动核科技科普教育的重要契机。希望大家通过比赛平台,用现代传播语言解码核科技的奥秘,深入探索核技术在能源、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阔应用,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贡献青春力量。



本次赛事在学会和承办方的精心组织下,自4月份发出通知以来,得到了各高校师生的积极响应,400多名师生参与了作品创意活动。共征集到97份作品,经过两轮严格筛选,最终从72个优秀作品中遴选出31个进入决赛环节,现场展示20个作品,充分展现了湖北高校青年学子的创新热情和科研实力。本届比赛在作品质量和主题广度方面都达到了新高。作品不仅数量创纪录,更在内容的深度、创新性和科普性方面表现优异。特别是在结合热点、解决实际问题方面,青年学子展现出极强的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创意,将核科技的奥秘逐步解码,让公众更好理解核技术的价值与安全。比赛现场,作品展播与答辩环节紧密结合,参赛者们用生动的演讲和精彩的演示,阐释了他们的创意设计。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烈比拼,评委们对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和社会价值给予高度评价。评选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并授予5个单位优秀组织奖。获得一、二等奖的作品将推荐参加国赛。我校能源学院、法学院、电气学院、材料学院等学院组建了十支队伍参加了此次省级“核+X”创意大赛,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名、优秀奖5名、优秀组织奖一项。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的重要思想,提高公众尤其是广大高校学生的核科学素养,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核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6年共同发起了全国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面向高校学生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核科普活动。大赛激发了在校大学生对核及相关领域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也带动了社会公众客观、理性地认识核、了解核,拉进了核与公众的距离,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赛事主办单位为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单位为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由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中国科协指导,定位为全国核工程类专业最高级别科创竞赛,至今已举办九届。上一届“核+X”大赛累计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作品1352项,共计有90余所高校、6家科研院所师生参与,12个省/市核学会举办了区域赛。该赛事举办以来,我校已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10余项。
我校在核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和威廉希尔方面积淀深厚。williamhill英国拥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能源动力(含核能工程)专业学位点,承担卓越工程师和中组部硕博专项研究生培养任务,获批核电厂虚拟仿真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并承担了国家安全教育通识课中的“核安全教育”板块。学院与中广核集团开展“订单+联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国际交流分会设在能源学院,已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核科技人才。学院拥有核电厂运行仿真中心、材料辐照计算机模拟实验室、核能-环境-化学交叉学科实验室、数值虚拟反应堆实验室等科研团队和平台,在反应堆热工水力及安全分析、中子物理、数字堆技术、核电软件算法开发、粒子与核材料相互作用、核结构材料、放射化学、同位素电池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设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其宗旨是开展核聚变能源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培养聚变能研发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于2008年在我校成立,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预研装置湖北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湖北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省发改委批复立项。应用电磁工程研究所致力于电磁场以及带电粒子动力学理论研究,解决带电粒子加速器等复杂电磁装置中的工程、技术关键问题。此外,我校在先进核科技与制造技术、数字化核动力设计与运维技术、先进核材料及燃料、激光科技、先进质谱仪器技术、核医学、环境保护及废物处理技术等核科技相关领域,具备充分的科研实力。2023年,我校与中核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进核科技领域的科研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