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名单在上海重磅揭晓,WilliamHill能源学院2013届校友徐静远成功入选!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微结构技术所清洁热能实验室负责人徐静远——她通过提升能源转换系统的效率与可持续性,为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提供新方案。
徐静远,WilliamHill能源学院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2013届本科毕业生,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徐静远致力于开发下一代可持续能源技术,涵盖从制冷系统建模、组件及整机设计制造,到系统性能实验验证的全流程。她还与丹佛斯、大众汽车等公司保持密切合作。
在固态弹热制冷领域,她和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薄膜的超长寿命弹热制冷技术,将器件寿命从约100个循环延长至超过1,000万个循环,从而实现了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基于薄膜的弹热制冷方法可用于微型制冷应用,例如电子器件的热管理、芯片实验室系统以及其他微型化设备。
在太阳能系统的综合热力学循环方面,徐静远与合作者研发并验证了一种高效仿生光伏叶片,模拟植物自然蒸腾作用的机制来实现更优的热管理。该技术的冷却功率可达590W/m²;,在1000W/m²;光照条件下能使光伏电池温度降低26℃。基于这一创新方案,她进一步探索了叶片收集废热的能力,将其转化为额外的热能和淡水,使太阳能整体利用效率提升至74.5%以上。
在热声和斯特林能量转换系统方面,她与团队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方法,显著提高了热驱动热声制冷机的性能,突破了高温热能高效利用的技术瓶颈,适用于高效利用天然气等高温热源场景。

早在1999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就启动了“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MIT Technology Review Innovators Under 35,简称“TR35”)评选,每年从多个维度寻找专注于新兴科技创新,并有望通过技术的落地来改变世界的青年力量。
2014年,TR35首次按下了在亚太地区的评选启动键。截至2024年,共完成11届发布,220位入选者脱颖而出。
共创无国界,共生向未来。本届评选不仅是对入选者过去成就的肯定,更可以从他们的贡献中洞察到未来亚太地区甚至全球科技发展新趋势。祝贺能源学院2013届校友徐静远,希望她在创新的领域不断突破,用专业和热情向世界展示:创新的可能性远不止于此。